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世界農化網 日期:2021-05-28
每畝有效穗28.3萬,理論產量為596.7公斤,遠超去年揚州小麥畝均產量(415公斤)……5月23日,在揚州高郵市甘垛鎮帶程村,省農業科學院專家組對“揚麥33”示范田進行評鑒后認定:“揚麥33”赤霉病抗性突出,同時兼抗白粉病等,綜合性狀優良,實現了抗赤霉病與高產協同遺傳改良的重大突破。
“揚麥33”是該所小麥研究室科研團隊通過十多年不懈努力,采取分子育種技術,在國內首次成功選育出的抗赤霉病、抗白粉病高產新品種。“專家組一致認為,‘揚麥33’有望成為我國新一代主導品種,破解世界性難題。”
耗時十多年選育出的這粒種子,價值何在?
這要從小麥赤霉病這一世界性病害說起。“小麥赤霉病被稱為小麥‘癌癥’,不僅會造成糧食嚴重減產,而且產生的毒素還會危害人類生命健康。”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組長郭文善說,小麥赤霉病是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和種業重大“卡脖子”問題。多年來,小麥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小麥產區高發,年發病面積超過1億畝,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只有從關鍵技術突破,選育出小麥高抗新品種,才是解決赤霉病的有效辦法。”
目前,全球抗赤霉病遺傳資源匱乏,更是缺乏對赤霉菌免疫的種質,已克隆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只能有限提升抗性,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攻克小麥“癌癥”,就要在這個“芯片”里植入抗病程序。揚麥33主要實現了在保證優良農藝性狀的前提下將已知的公認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與來源于揚麥本身的抗赤霉病位點相結合,使赤霉病抗性與產量協同顯著提高。同時,揚麥33還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導入了抗白粉病基因Pm21,高抗白粉病。里下河農科所小麥室主任高德榮說,目前很多抗赤霉病品種應用于農藝性狀不理想,不利于育種利用,更無法在生產上推廣。“我們歷經10多年反復開展田間實驗,終于使‘揚麥33’在保證優良農藝性狀的前提下,實現了赤霉病抗性與產量協同顯著提高。也就是說,這粒種子不僅‘身體’好,更關鍵是產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