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農業信息資訊 日期:2021-08-18
一、不重視有機肥的施用
有機肥在果樹生產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一是所含營養成分豐富、全面;二是能改良土壤;三是有利于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四是有機肥料在分解過程中能夠產生大量的有機酸,可以使一些難溶性養分變為可溶性養分,從而提高土壤養分的利用率。
二、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
直接施人未腐熟的有機肥,不但不能及時提供養分,還會因腐熟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而傷害果樹根系,而且經腐熟分解的肥效發揮與蘋果樹的需肥時間又很難一致,造成肥效流失。
三、過多依賴化肥,偏重施用氮肥
由于有機肥普遍欠缺,許多果農施肥時主要依賴化肥。長期單獨施用化肥,易使土壤板結,作物吸收養分單一。過多的氮肥會影響果樹對鈣、鉀的吸收,使樹體營養失調,芽體不飽滿,葉片大而薄,枝條不能及時停長,難形成花芽,表現出明顯的缺鈣癥狀。
四、施肥時期盲目和隨意,基肥施入過晚
近幾年,不少果農將秋施基肥推至春季施肥,打破了蘋果樹的生物鐘。在春季需肥高峰期,養分不能及時轉化分解并被根系吸收,而延遲到夏末秋初肥效才得以充分發揮,使春梢不能及時停止生長。如果在果實采收后施用基肥,錯過了最佳施肥時機,地溫下降,根系活動趨于停止,葉片功能停止,肥料利用率就會大大降低。而落葉后施肥,肥效發揮慢,對果樹春季開花坐果和新梢生長的作用較小,不利于花芽分化,是更不科學的。
五、不動土施肥方法不當,造成肥料浪費
一是不動土用槍打或沖施,這是中期追肥的一種辦法,用到秋施基肥上是違背果樹生長規律的;二是施肥深度把握不當,施得過淺或過深,不是造成浪費就是不利于根系吸收,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三是施肥方法不科學,如集中施肥常會產生肥害。
六、肥水配套不到位
肥水配套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前提。生產中重視施肥忽視水分管理者大有人在。雖然施肥不少,但因土壤干旱而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肥效,因而對果品產量和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
果樹秋施基肥六字訣
“早”--大多數果農對秋施基肥的概念都是在采果后才進行的。這樣做,一是時間上有空閑,人不太忙;二是施肥時不碰果,方便,甚至有很多人在落葉后上凍期間仍在費勁的施基肥。施基肥方法仍習慣于采果后“一炮轟”,但這樣做實在是“費力不討好”,收效大打折扣。
蘋果樹秋施基肥的最佳時間是白露后與秋分時節,因為進入9月后,果實膨大減緩,秋稍逐漸停長,根系進入第三次生長高峰;此次高峰持續時間長,生長量最大。根系生長的新根為根尖部位的白色部分,秋季發生的吸收根最多,吸收能力最強。
“全”--植物直接吸收的養分只占所需養分的很少一部分,絕大部分養分只有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才能吸收利用”這是肥料使用的基礎常識。目前大部分蘋果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1%,土壤有益菌也是少的可憐,造成礦質營養不能及時被轉化,導致肥料利用率低。秋施基肥必須用蒙鼎微生物底肥、蒙鼎微生物配肥菌劑、三元素復合肥,一個都不能少。缺少任何一種,營養元素不平衡,肥效都不能得到高效、充分、完全有效發揮。
“飽”--果農想要生產出高品質的蘋果,光靠技術是不行的,果樹吃飽吃好是前提,果樹健壯才能長出好果子。要想蘋果樹高產、優質,就得舍得投入,有投入,才有產出,有高產出,才有高效益。用量要根據結果樹產量水平來確定。結果大樹要求每棵施用底肥6~8斤、初結果幼樹每棵施底肥4斤。
“宜”--施肥要求放射狀溝施,每年交替進行。放射狀溝施的要求在樹盤內開8條溝,每條寬25cm、30cm,一般用鐵锨進行。
“勻”--施肥時應該和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施肥溝穴內上下要均勻。據研究,地下部分有1/4的根系處在適宜的條件下,生長好,功能強,就可滿足地上3/4的養分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地下部分至少創造1/3良好的根系環境,這1/3以上的根系環境必須在根系集中分布層中,并且土肥均勻充足。肥料過于集中或分散均很難創造出根系適生區,達不到理想的施肥效果,甚至產生肥害,對樹體生長極為不利。
“合”--施肥后立即澆水,會造成大量養分漏失,同時根系容易受肥料傷害,影響果樹正常生長,因此不宜施肥后立即澆水。然而,基肥施入后要繼續分解,先被土壤吸附,根系吸收時再緩慢釋放,這需要一定的水分。因此,提倡施肥前進和澆水,或施肥10天后再澆水。施肥澆水相結合。
只要做到了時間早、營養全、肥量飽、深度宜、分布勻、澆水合這六點,秋施基肥才算得上是科學合理,才能滿足果樹生長結果對各種養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