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12-05-04
[摘要]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市場無法自行調節、企業難以全面自覺履行、政府無法全面運作的領域。行業協會組織的性質和 職能決定了其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本文概述了企業社會責任及其研究意義,對促進企業社 會責任履行的制度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國行業協會在促進社會責任履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及研究意義
(一)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在國際理論界目前還沒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斯通(Stone)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模糊的字眼,但正是緣于這種模糊,才使得該詞獲得了廣泛的支持。弗陶(Votaw )也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精妙的詞匯,它有所指,然其意涵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又并非總是一致”。20世紀60年代,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企業社會責任的利益相關者論。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了要為股東(stockholder)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的利益。這樣,企業社會責任就包涵了企業對相關各方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與慈善責任等。
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其與所有利益相關者、與整個社會的關系,努力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僅有利于自身的財富創造和積累,也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意義。研究及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從宏觀的角度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符合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要求,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有利于改善我國整體的安全生產狀況和提高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水平,有利于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有利于誠信環境的改善和誠信機制的建立,也有利于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從微觀的角度看,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可以幫助企業制定正確的企業使命,履行社會責任可以使企業獲得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有利于企業提升軟競爭力和開拓國際市場,還可以成為企業創新營銷方式的途徑。
二、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制度分析
(一)企業缺乏全面履行社會責任的自我約束。企業存在的價值雖然不單單是追逐利潤,但贏得利潤毫無疑問是企業生存的前提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力的強弱突出表現為其對利潤的追逐能力。利潤,是企業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根本動力。然而,企業又是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有機組件,必然與整個社會的其他組織和個人發生大量互動。在這些互動過程中,由于外部性問題和信息不對稱以及壟斷等市場失靈的客觀存在,使企業的逐利活動就會與社會的整體利益產生矛盾,其結果是企業缺乏社會責任。企業趨利的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自發地承擔社會責任,甚至會以損害社會利益的方式來實現企業的經濟目的。
同時,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水平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社會的法制規范、社會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發揮、社會輿論監督能力和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因而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不能單方面依靠企業的力量。
(二)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約束有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運行產生的不理想結果。但由于政府也存在缺陷,并不是所有的“市場失靈”政府都能運行得很好,政府只能在自身能力可以取得預期成效的“市場失靈”區域活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活動范圍應在社會公共需要領域及國民經濟關鍵部門,為市場的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條件。
政府雖然可以通過政策、法規的制定來約束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維護社會的一般公平和良性發展,但企業所屬各行業的發展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需要面對的不同狀況,政府不可能事無巨細都進行法律規定,這既沒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即使可操作,管理成本也太高。),也沒有實際的必要性,并且企業對社會的慈善、道義和文化責任,主要受制于企業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以及企業的社會責任自覺,政府根本難以企及,無法操作。
(三)行業協會是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要社會力量。行業協會是具有統一、相似或相近市場地位的特殊部門的經濟行為人組織起來的,界定和促進本部門公共利益的集體性組織。行業協會作為市場和國家之外的第三種治理結構,在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方面有著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通過行業協會自律在經濟部門的治理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行業協會組織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作用發揮是由行業協會自身的性質特征和職能決定的。行業協會具有非營利性、經濟群益性、自治性的特征。行業協會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決定了其成立和運作的目的在于為其成員提供一些公共性服務和促進行業內一定范圍整體利益增加;行業協會是同行企業在競爭的過程中尋求合作共贏的結果,其組建、運行的首要目標是為了協調同行業競爭關系,增進相互間的共同利益或降低個別成本,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行業自律規則達到對協會成員的約束和管理,實現行業管理的自治性。行業協會的性質決定了行業協會的職能主要是對成員的服務和利益協調,以及參與有關行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標準的制定和監督執行。
行業協會集中了同行業的大多數企業,其服務職能、協調職能和參政職能的發揮能夠代表同行業的大多數企業的心聲、維護大多數企業的利益,這同時也樹立了行業協會在企業管理中的權威性,使其可以通過制定行業協會自律規則實現真正的行業自治。
行業協會自律是介于國家干預和經濟自由之間的第三條道路。由于通過企業之間自愿達成協議,能產生與各行業內競爭狀況相適應的競爭制度,行業自律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行業自律規則達到對協會成員的約束和管理,在擁有潛在共同利益的人們之間,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賞罰規則,可以對合作者論功行賞,同時懲罰合作的破壞者,有助于克服集體行動障礙,形成有效集體行動。行業自律雖不具有類似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但對公平競爭有很強的有效性,是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可替代的社會力量。
三、行業協會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作用
1.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根據《WTO經濟導刊》2005年對我國1500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調查顯示:76%受訪企業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概念,42%聽說過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概念,24%聽說過跨國公司“生產守則”概念,不太清楚的有16%。數據表明部分企業根本不知“企業社會責任”為何物,而“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對其內涵是否真正了解尚不得而知。這說明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推動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行業協會組織正可當此大任。
行業協會組織通過辦好行業內管理刊物,宣傳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國為先,回報社會,開展慈善事業;支持公益活動,關心社會發展與進步,奉獻愛心和真誠,同時,規范企業誠實守法,公平、公正、依法納稅。利用協會宣傳陣地和各種場所,宣傳監督會員依法經營,規范服務,遵守企業職業道德,推動職業道德建設。讓社會責任意識深入到每個企業和企業管理者,使他們認識到企業以社會的存在而存在,企業不是“賺錢機器”,企業的成功歸根到底不僅在于賺錢的多少,而且在于對社會的回報。
2.制定行業社會責任標準。目前在我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社會責任標準,各個行業可以根據行業特點和自我發展需要,在學習借鑒國際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的基礎上,制定各行業的社會責任標準,以此來約束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于2005年6月在全國范圍內推出了第一個《CSC9000T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標志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引導行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行業自律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制度。凡是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走在前面的國內外企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建設比較完備,有專設的負責社會責任事務的部門機構。作為負責社會責任事務的專門機構,可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及國際普遍作法,制定企業社會責任守則,并協調其他部門的活動,使在企業決策和執行的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體現出對股東、顧客、員工、供應商、商業伙伴、當地社區等相關利益者的關切。同時能夠做到定期向社會披露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相關信息。
在英國,公司會心甘情愿地向行業協會組織提交不屬于特定職責的社會責任財務報告,原因就是行業協會組織會定期向社會公布未按要求提供報告的公司名單,從而號召社會公眾懷疑公司社會責任的真實程度,從而影響市場、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4.組織和實施社會責任認證。自ISO9000技術質量標準推出以來,國際社會繼而推出了ISO14000環境標準、SA8000社會責任標準,它們都是針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如果說ISO14000標準尚未將環境保護以“社會責任”這一概念明確提出,那么SA8000標準則明確提出保護勞工權益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正因如此,ISO14001標準頒布以來至2003年,已被131個國家和地區采用,共簽發了66070張認證證書,這些證書成為企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同樣,獲得SA8000認證,以此作為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指示器,以大大增加企業的社會資本,降低交易成本。
行業協會不僅可以組織行業內企業進行相關社會責任認證,同時也可以對境外供貨企業進行社會責任約束。
由德國外貿零售商協會及其會員企業組織實施的社會責任行業規范是旨在監督和約束國外供貨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規范。2003年初,德國外貿零售商協會聯合部分荷蘭零售企業正式啟動社會標準項目,并開始分階段實施:初期主要在供貨商、零售商、檢驗機構和消費者中做廣泛宣傳和推介;其后嘗試性地開始到部分供貨企業進行巡查,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建議;對情況較好或整改后基本達到標準和要求的供貨企業,經過核查鼓勵其申請SA8000或其他認證;與當地工會、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部門一道建立制度化的監督體系,最終達到供貨企業自我約束,自覺遵守社會責任行業規范的目的。
5.致力于誠信環境的建設。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7•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污染環境和不講誠信是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最突出的表現。在誠信環境的建設方面,行業協會組織也可以通過制定行業自律規則發揮相應的作用。比如建立企業信用檔案信息系統;向全行業發出“誠信自律,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的倡議;起草行業管理者、從業者遵守的執業品德、紀律、操守等行為規范;進行企業誠信的評級等。
上海物協組織會員單位采用企業自愿申報、協會確認、定期公布、動態管理的運作模式開展了誠信承諾活動。參加誠信承諾活動的物業管理企業要向社會和服務對象作出9個方面的承諾,協會對審定合格的企業,分別發給“上海市物業管理行業誠信承諾企業、誠信承諾A級企業、誠信承諾AA級企業、誠信承諾AAA級企業”標志牌,并進行跟蹤監督管理。
四、我國行業協會在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 存在的問題。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行業協會在社會責任履行、產業協調、制定技術規范、人員培訓、信息傳播、解決貿易爭端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的行業協會在相關方面的作用發揮有限。
關于當地行業協會的發展及其對企業的幫助,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調查結果顯示,19.1 %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當地行業協會的發展及其對企業的幫助“很好”或“較好”,41%認為“一般”,39.9%認為“較差”或“很差”,總體評價值為2.69。從不同地區看,東部地區企業評價值較高,也只有2.77,其次為中部和東北地區,西部地區最低,僅為2.55;從不同行業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醫藥制造業這四個行業的評價值相對較高,均超過2.8。
我國行業協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行業協會規模小,覆蓋面有限,制定行規行約進行行業自律調節的功能難以發揮;行業協會多數依賴于政府機構,自主發展空間有限,從而成為協會發展的組織缺陷;行業協會的立法滯后,我國目前尚未出臺有關行業協會的專門法,依然是通過一部社團管理條理以及諸多黨政機關的法律性文件,將行業協會混同于其他的社團組織一并實現的,這種混合的多重管理的結構不利于行業協會的發展。
(二)對策與建議。行業協會在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能否培育和發展一批真正發揮作用的行業協會,有著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這一方面需要政府為行業協會的培育和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另一方面,行業協會本身要加強自身建設,強化為政府、行業和企業服務的功能,大幅度提高行業協會的威信,提高行業協會的凝聚力。
1.加快行業協會的立法工作。我國到目前還沒有一部全國性的行業協會法,缺乏相關的法律,對行業協會的地位、職能就很難進行定位,它的作用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
2.還行業協會以發展獨立性。行業協會的獨立性直接影響到其積極性主動性和作用的發揮。政府部門應盡快與行業協會在財務、人員等方面徹底脫鉤,真正給予行業協會獨立的法人地位。作為業務主管的政府部門主要起監督和協調的作用,不要干涉行業協會的具體內部事務。
3.授予行業協會相應的職能。政府應加快機構改革,逐步把政府不該管、管不好的職能下放給行業協會。
4.加大培育和扶持行業協會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
5.加強行業協會的自我管理能力。行業協會的發展除了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應加強其自我管理能力,構建合理的管理機制,加快自律體制建設。比如,健全日常職能部門的架構,廣泛引進社會公眾成員參與,充分體現行業管理的代表性和會員的參與性,提高協會自律的公正性、客觀性、自主性和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