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南方日報 來源:南方日報 日期:2012-04-16
日前,以《小瓶裝假農藥橫行 濫加隱性成分埋隱患》 (參考中國農藥工業網行業動態2012-4-13)為題曝光了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龍歸及太和3個蔬菜生產大鎮的農藥市場混亂情況后,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對報道提到的農藥暗含的隱性成分等問題,廣東省農業廳等有關部門高度關切,并表示農業執法部門一直在嚴查農藥亂加成分現象。
“你們報道的這個話題非常有現實意義,也是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報道發布后,廣東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華南植物性農藥研究中心主任、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藥學教授徐漢虹在其實驗室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徐漢虹指出,農藥亂加隱性成分,這實際是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不僅影響農民科學使用農藥,而且可能因農藥殘留而危害食品安全。
徐漢虹還表示,國家應該大力推廣植物性農藥的生產與應用,培育特色產業鏈,既可推動產業轉型,又可促進食品安全和生態保護。
談隱性成分
農藥登記制度法令必須遵守
記者 :如何看待農藥產品里邊添加的隱性成分?
徐漢虹:確實存在。我們對殺跳甲的農藥進行過調查,檢測發現含有隱性成分。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是明顯違反農藥登記制度的行為。不管基于什么原因,添加隱性成分的行為都是有害的。農藥登記制度是國家法令,必須遵守。
記者 :農藥登記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徐漢虹:農藥由產品變成商品有一個前置條件,必須取得登記證,而這個過程需2-3年。由于創制一個新農藥很難,絕大多數企業生產的是復配產品。國家明文規定,殺蟲劑只能是兩個有效成分的組合物,如果添加了另外的成分,那就是違法。
眾所周知,農藥使用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生物。在南方,單一個小菜蛾,每年就可以繁殖超過20代,需要使用農藥多達幾十次。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一款新配方,在田間使用兩三年后,由于抗藥性的問題,很可能已經對原來適用的生物無效了。
記者 :失去效果也就意味著失去市場。企業怎會甘心?
徐漢虹:國家為保障食品安全而執行嚴格的農藥登記制度。企業想維持產品的藥效,采取添加隱性成分的辦法。在一個產品配方里邊添加新的成分,實際上就形成了新的配方,必須申請新的登記證。沒有申請就是違法。
記者 :看來添加隱性成分,是一種有意行為?
徐漢虹:并不是所有隱性成分都是廠家有意添加的。有些農藥成分自己就會在儲存期間發生改變。像低毒性的乙酰甲胺磷,由于其化學性質不穩定,在儲存過程中,經常會水解成高毒的甲胺磷。所以在海南等一些地方,連乙酰甲胺磷也是禁用的。當然,對于黑作坊來說,他們的目的是斂財,只要有效果,就算是禁用成分也敢加。
談農藥殘留
科學使用才能杜絕農藥殘留
記者 :您反對添加隱性成分,是因為加重農藥殘留?
徐漢虹:只能說危害甚大。含有隱性成分的農藥商品,實際等于掛羊頭賣狗肉。農民不知道它的實際成分,就無法做到科學使用。而目前,一些第三方機構在農產品上發現有農藥殘留,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生產者沒有科學使用農藥,如超量使用、忽視安全間隔期等。
記者 :也就是說農藥殘留多是由使用不當造成的?
徐漢虹:可以這樣說。但近年的調查也發現,20多年前使用的農藥成分,仍可在地下水質檢測中檢出。如1983年就已禁產的有機氯,近年還發現在個別新出產的茶葉上有檢出。實際上,在使用時,20%的藥是噴在作物上,而80%是落在土壤,后者常常被作物根系所吸收。有些高毒成分,由于分解緩慢很可能在土壤里邊不斷累積。
記者 :怎樣預防農藥殘留?
徐漢虹:只要是正規、合格的農藥,都是經過科學的殘留實驗后才準予登記的。所以,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來使用,是不會造成農藥殘留超標的。預防農藥殘留是一個系統工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指導生產者科學使用農藥。只有科學使用農藥,才能有效延緩病菌害蟲的抗藥性,從而延長農藥使用壽命,扼制第三成分的需求。
談監督管理
鼓勵植保技術人員下基層
記者 :事實上,國內禁用的某些農藥成分,在國外是允許使用的。
徐漢虹:對。國外農場都聘請專業的施藥公司來給他們的作物施用農藥。因為禁用有時是相對性的,對這種作物可用,對另一種作物就不可用。只要做到科學使用,高毒也并不可怕。在國內,農業部近年來也在大力倡導使用農藥的專業化,希望有更多的專業施藥公司在行業內出現。
記者 :政府應該怎么做?
徐漢虹:多站在農產品生產者的角度和立場去想問題,要從源頭上來抓,不僅要保證農民能買到安全的農藥,而且要貼心引導他們科學使用。要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做好服務的工作上來。
記者 :這方面的服務機構有哪些?
徐漢虹:常見的有各地的植保站、農技站等。建議政府把這些人員納入公務員體系,鼓勵他們下基層,只有從財政上解決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們更用心、更專業地服務農民。
談技術創新
要大力推廣植物性農藥
記者 :國內的農藥產業總體情況如何?
徐漢虹:中國的農藥生產量和使用量均占全球第一,雖然許多技術都處于國際先進地位,但在創新方面還跟先進國家存有差距。此外,廠家數量多,但規模普遍比較小。
記者 :進入這個行業的技術門檻有多高?
徐漢虹:國外開發一個新產品需10-12年,得耗資2億多美元。這都是因為農藥所要求的技術是最高的,因為它直接面對的就是人,而不像獸藥等其它產品,可通過動物先代謝一次。一款合格的農藥產品,不僅要評估其對人的安全性,還要測試其對環境的影響。像氟蟲腈,效果很好,但后來發現對魚類敏感,就被禁掉了。
記者 :您認為這個產業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徐漢虹:應該大力推廣植物性農藥,利用自然界固有的物質,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和成分來殺死植物的害蟲。譬如豐順縣就有一種叫魚藤的植物,可提煉出“魚藤酮”,這種成分可以殺跳甲蟲。
記者 :目前廣東的推廣情況怎樣?
徐漢虹:目前市場占有率還很低,主要是一些有機農場在用。其實在植物性農藥方面,廣東的華南農業大學既是全國的技術發源地,也是權威。華南又是資源所在地,也有種植傳統,完全可以通過大力推廣種植和應用,培育特色產業鏈,既可推動產業轉型,又可保護生態環境。
本欄目編輯:路鵬 電話:010-84885233 郵箱:lupeng@ccpia.com.cn
中國農藥工業網 http://www.scwushuichulishe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