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新華社 來源:新華社 日期:2012-03-12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農業領域,強調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處于最基層的農民對農業科技有哪些需求?他們在農業科技運用方面還存在哪些困擾?記者就這這些問題采訪了前來參加全國兩會的三位基層人大代表。
調整種植結構需科技“支撐”
“農村最缺科技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回龍村黨總支書記張榮鎖認為,農村最缺的是科技人才。“現在農村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一代的傳統農民,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不愿意留在農村,更不愿意回到農村?!彼J為,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是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二是要出臺政策鼓勵農口畢業的學生投身農村建設,給他們一些待遇,提供上升通道。
據張榮鎖介紹,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不足,也造成了農業科技化程度偏低?!白钚枰氖寝r村土地集中連片,這樣才好實施機械化,很多農業科技成果才有應用空間,農民主動去學習新科技的積極性才會更高?!?BR>
張榮鎖說,現在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等各類假農資產品對農村危害很大,農民眼前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如何辨別假農資?!叭羰怯蟹兰?、辨假方面的科技成果,應盡快向農民普及。”
“讓更多的科技培訓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平壩縣高峰鎮麻郎村的村支書劉喬英在“兩會”期間,仍然牽掛著村里的茶苗。“茶葉種植對技術的要求很高,如果不會管理,茶樹產量不高,甚至還會死亡。”
2006年,麻郎村仍是省級貧困村,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50元。在劉喬英的帶領下,村民們逐漸淘汰了傳統的農作物種植,種上了優質大米,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800元。
“過去種水稻都是‘滿天星’式的亂栽亂插,后來縣里派出技術員指導我們科學種植優質大米,拉直線插秧,留出陽光溝,噴藥防蟲。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每畝田能增收近千元?!眲逃⒄f,鄉親們嘗到了科技的“甜頭”,過去組織技術培訓沒人愿意來,現在大家都主動來,都擔心學不到技術被淘汰。
近幾年,村里又引進了核桃苗和優質茶苗。但這些經濟作物對村民來說都是新鮮事物,大家面臨不懂技術、不會剪枝、不會管理的困境。
劉喬英說,縣里、鎮上的技術人員來村里培訓,非常有用。但培訓的次數有點少,鄉親們的接受能力也很有限,需要一個較長的接受過程。建議加強農業科技的培訓,增加培訓經費,加大農業科技的扶貧力度?!白屶l親們都學技術、懂技術,通過科學技術脫貧致富。
本欄目編輯:路鵬 電話:010-84885233 郵箱:lupeng@ccp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