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12-02-13
本文為“第十一屆全國農藥交流會”發言稿,由作者李鐘華授權發布在農藥工業網。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十二五” 科技支撐計劃農藥項目安排
總體目標
通過農藥創制品種和技術的研究、關鍵品種與中間體的清潔生產工藝和環境友好型助劑的開發,解決農業生產中重大和疑難病蟲草害的防治難題,減少農藥生產和使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農業生產提供安全環保的綠色農藥,為農藥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我國農藥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
主要考核指標
針對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重大病蟲草害防治需要,創制1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品種;建立化學、生物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農藥先導化合物發現技術體系,發現3個具有原創性結構的先導化合物:完善農藥生物活性測定、安全性評價、生態評價體系;開發15個環境友好型的農藥專用助劑;通過對20個主導農藥品種及重要中間體的綠色生產工藝開發,實現生產過程的規?;⑦B續化、清潔化、原料路線便捷化,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示范意義的生產技術和裝置;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00件,取得企業及行業技術標準45項,發表SCI收錄文章80篇,項目分為四部分研究內容,設9個研究課題,如下表:
研究內容一:防治重大病蟲草害的農藥創制開發:針對水稻螟蟲、遷移性病蟲害、土傳病害、病毒病和惡性雜草等難防治和我國特有的病蟲草害,創制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
課題一、防治水稻螟蟲等重大蟲害的農藥創制開發
課題二、防治流行性病害的農藥創制開發
課題三、治理惡性雜草的農藥創制開發
研究內容二:綠色生態農藥的創制技術研究 :以天然產物、生物轉化、結構多樣性合成等為基礎,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學、分子信息學等高新技術,建立農藥先導化合物發現和優化的共性技術
課題四、以天然產物為母體的綠色農藥研究
課題五、化學、生物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創制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三:農藥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專用助劑開發 :研究農藥重要品種、中間體的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專用助劑的應用開發和環境友好型劑型的共性加工技術
課題六、農藥專用助劑的創新開發
課題七、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及共性中間體的清潔生產關鍵技術開發
研究內容四:農藥生物活性、安全性、生態評價研究:建立微量快速、定向篩選的農藥評價方法,完善農藥生物活性、安全性的測定評價體系
課題八、農藥生物活性篩選技術研究
課題九、農藥安全性、生態評價研究
項目實施年限:2011年1月——2015年6月
項目組織單位:中化化工科學技術研究總院,農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項目經費:經預算評審,最終確定項目總經費77072萬元,國撥經費22072萬元,其余由地方部門配套或承擔單位自籌
到“十二五”末(愿景)
在先導上發現有原創結構或新作用機制的高活性化合物,創制品種在農業生產防治重大病蟲草害上發揮作用,創制品種在國內成為主導產品,創制品種步入國際市場并得到普遍認同 ,國家引導下,農藥品種實現連續化清潔生產,節能減排,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培植銷售額超100億元的大型農藥企業,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主動投入農藥創新,成為投入主體。
企業如何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思考:
農藥企業面臨的社會壓力會進一步加大,最主要的三點是食品安全、資源約束和環保要求。農藥創新的要求不斷提高,高效、超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具有市場競爭性;同時,農藥創制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高回報,由此形成良性循環,企業持續發展。加快兼并重組,做優做強,應對風險
規劃與定位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需要實力(資金、人才、條件),創新有風險(周期長,投入大),創新回報大,鼓勵成功,寬容失敗。定位:是否有實力進行原始創新,可否進行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技術升級
實踐方式:
申報政府資助項目(名利雙收,體現實力)
與科研單位聯合開發(需具備一定研發能力)
購買技術成果轉化(技術提升性差)
通過引進技術骨干引進技術(技術可能不完整,風險大)
申報渠道:科技部、工信部、環保部、地方項目
“十二五”愿景
農藥是競爭行業,企業做大做強,有實力進行農藥創制,創制品種的高回報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