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鐵嶺日報 來源:鐵嶺日報 日期:2011-07-01
從6月17日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蜂防戰役”在全市各地打響,截止到6月27日,全市560萬畝玉米田全都投放了赤眼蜂,實現了玉米螟綠色防控全覆蓋。省植保站站長王文航介紹,我市是全省第一個實現玉米螟綠色防控全覆蓋的地區。
千億赤眼蜂圍殲玉米螟
6月24日,記者在昌圖縣東嘎鎮力家村的玉米田里看到,穿著白色衣服的技術人員將白色蜂卡小心翼翼地綁在玉米葉上。市植保站站長杜冰指著蜂卡告訴記者,這些就是已經被赤眼蜂寄生的柞蠶卵,一個星期內,每粒柞蠶卵里將飛出80-100頭赤眼蜂,這小小的一塊蜂卡里就能飛出近萬頭赤眼蜂。它能鉆進螟蟲卵里,通過寄生繁育后代,使玉米螟的蟲卵由 “蟲變蜂”,把玉米螟消滅在 “搖籃”之中,從而達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由于蜂防工作時間緊,技術性強,最為關鍵的是要搞好玉米螟蟲情測報。蜂卡投入或早或晚都不行,只有使釋放赤眼蜂的時間與玉米螟的產卵初期相吻合,才會達到最佳效果。為此,市植保站共在全市設32個蟲情監測點,各監測點從6月10日開始進行玉米螟蟲情測報,每3天上報一次,為準時投放赤眼蜂蜂卡做準備。為了打好這場“蜂防戰役”,全市植保部門還層層發動,舉辦市、縣、鄉、村四級培訓班,全市先后共開班900多期,培訓農村蜂防技術人員達18667人。從6月17日起,全市以村組為單位組織成立3111支防螟專業隊,采取“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技術、統一防螟物資、統一防治時間、統一田間操作”的方式,共投放赤眼蜂卡2000多萬張,千億赤眼蜂將擔負起全市玉米田玉米螟防治的重任。
少用農藥千余噸
“過去防治玉米螟主要是一家一戶投顆粒劑,工作量老大了,一天一個人也就投幾畝地,現在用專業防螟隊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不但自己不用受累,而且防治效果好。 ”看到防螟隊員們把蜂卡用牙簽別在自家玉米葉上,已經連續兩年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昌圖縣老城鎮長山村村民孫柏順顯得十分高興。孫柏順介紹說,他家一共種了10畝玉米,過去若要投顆粒劑,至少需要一整天時間,而現在僅用半個小時就完成了,省工省力、安全方便,莊稼長得又好,還無公害。他還跟記者算了一筆賬,玉米田放赤眼蜂,每畝算人工加成本只有2.5元。如果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每畝算人工加成本需要投入11元以上。自己10畝玉米,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費用一年節省86元,也可以說增收了86元,更何況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政府還給補貼,無形之中又增收10多塊錢。
市植保站副站長孫海蛟說,田間投放赤眼蜂,開展玉米螟綠色防控,全市可減少使用化學農藥1000多噸,不但使玉米實現了綠色無公害生產,避免農產品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而且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赤眼蜂不僅是玉米螟的天敵,同時也是水稻二化螟、大豆食心蟲、果樹卷葉蟲等害蟲的克星,投放赤眼蜂后,連玉米地周邊的稻田、果樹也跟著沾光,起到滅蟲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蟲口奪糧增收4億元
嘗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甜頭的昌圖縣頭道鎮二龍村村民鄧迎春高興地介紹,他家共有20多畝玉米承包田,以前趕上玉米螟作亂的年份,玉米螟鉆蛀玉米秸稈,一刮風稈都折了,玉米大幅減產。他連續兩年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但玉米葉片長得整齊,還比往年增產了不少。
市農委副主任張柏巖介紹,玉米螟是玉米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一般年份使玉米減產8%左右,造成全市損失玉米2.4億公斤,嚴重發生年份玉米減產20%以上,全市損失玉米6億公斤以上。隨著玉米品種更新、耕作方式變革以及異常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我市玉米螟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態勢,對玉米穩產高產構成嚴重威脅。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玉米螟防治工作,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把玉米螟綠色防控工作做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的重中之重,納入政府公共服務的范疇,不斷加大玉米螟綠色防控力度。今年,省財政廳和省農委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加大對我市玉米螟綠色防控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方式,使全市玉米螟綠色防控實現了全覆蓋。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達65%到75%,可將玉米螟造成的損失控制在5%以內。通過玉米螟綠色防控,每畝地可減少玉米損失40公斤以上,全市560萬畝玉米田至少增產玉米2.25億公斤,每公斤按2元計算,將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