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廣州日報 來源:廣州日報 日期:2011-06-29
日前有媒體報道東莞出現“化學劑催熟豆芽”,并銷往多個菜市場和工廠飯堂。記者昨日從相關部門拿到了上周五送檢的兩批涉嫌“催熟豆芽”的檢驗結果。東城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的檢測結果顯示,兩批豆芽的抑制率都大大低于不合格線,其農業檢驗結果為“合格”。
不過,東城區食品安全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此結果并不能百分百肯定這種豆芽對人體絕對無害。為慎重起見,東城區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再次到達涉事豆芽作坊,并取走多種添加劑進行進一步檢驗。
●記者走訪:
作坊用增白劑使豆芽白凈
記者昨日來到大塘頭松毛嶺街的這家豆芽作坊。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家作坊大約100平方米,全部用石棉瓦搭建而成,老板一家三口的飲食起居也就在這家作坊解決。作坊的大部分區域都堆滿了正在制作豆芽的桶,大約有五六十個。據老板吳先生介紹,他經營這個小作坊已有七八年之久,一天就能產出大約1600斤豆芽,主要銷往附近的主山市場和細村市場。
一走進作坊,記者便聞到了一股濃烈的漂白粉味道。吳先生向記者解釋,這些漂白粉并沒有放到豆芽里,而是用于地面和豆芽桶的消毒清潔。不過吳先生也坦承,他們也有使用增白劑,這些增白劑主要從浙江郵購過來。“用了增白劑,豆芽看起來就會白凈光亮一些啦,否則豆芽很容易就發黃了,發黃了就沒人買了”,吳先生說,“我們不懂這些增白劑的原理,是其他做豆芽的同鄉告訴我們的。”
吳先生還告訴記者,在發豆芽的過程中還會添加所謂的“無根素”,這種添加劑可以抑制豆芽根部的生長,“那些拿貨的老板見到多根的都不要,所以也必須要用到。”另外,豆芽作坊還會用到頭孢來防止豆芽的腐爛。
●作坊老板:
“這豆芽我們自己都常吃”
日前有媒體報道,該作坊生產的豆芽還會添加“催熟劑”。不過,吳先生昨日卻向本報記者否定了這一點,“我們沒有用催熟藥物。”吳先生還向記者展示了發豆芽幾個階段不同的桶,“這是今天剛放下去發的,那邊是前兩天發的。你看,這只發了兩天的豆芽根本不成形,怎么可能賣得出去呢?”吳先生捧起一把未發育成熟的豆芽對記者說。“一般冬天需要7~8天才能發好,現在夏天也要4天左右。”
吳先生也堅決否認他的豆芽對人體有害。“怎么可能有害呢?我們自己都經常吃,最近葉菜這么貴,我們今晚就準備炒豆芽吃!”
有關部門
東城區農辦:該批豆芽未違規或超量使用農藥
昨日下午,記者從東城區農業辦公室拿到了一份“檢測結果報告”。該報告顯示,東城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對6月24日送檢的兩批豆芽進行了檢驗,抽送基數是500公斤,其檢測的主要數據——“抑制率”分別為12.4%和6.8%。
東城區農辦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按照國家標準,抑制率要達到70%以上才是農藥超標,這個檢測出來的數據可以證明這批豆芽并未違規或者超量使用農藥。
東城食安辦:是否對人體有害還需進一步檢驗
東城區食品安全辦公室負責人則表示,農業辦公室的這一檢測結果僅僅能表明這兩批豆芽的農藥施放合格,但還不能直接證明其完全無害。因此,東城區的食品安全辦公室、工商分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分局、公安分局、農業辦公室、綜合執法分局等多個部門組成了一個聯合調查組,于昨日下午再次來到大塘頭松毛嶺的這個豆芽作坊,對豆芽的制作過程再次進行了檢查。
農業辦公室再次抽取了少量豆芽進行檢驗。“這次我們抽取了這個作坊發豆芽的五個階段的五批豆芽進行檢查,希望能得到更加準確的檢驗結果。”而聯合調查組還首次把作坊使用的幾種添加劑進行了取樣。
記者在檢查現場看到,聯合調查組抽取的添加劑包括“特效綠豆芽生長劑”、“咪鮮胺”、“復方橫胺甲噁唑片”等。東城區農業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其中的“咪鮮胺”是一種低毒性的殺菌劑,對人體無害,但“特效綠豆芽生長劑”以及“復方橫胺甲噁唑片”等,就連現場檢查組的工作人員都無一能說明白是什么了,其中“特效綠豆芽生長劑”的包裝袋上更是沒有任何其組成成分的標識。
戲劇性一幕
多個部門曾一時無法確定添加劑由誰檢驗
檢查組從豆芽作坊提取待檢的添加劑后,一個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檢查組內包含了將近十個部門,一時間卻無法確定這批添加劑究竟應該由哪個部門進行檢驗。
農業辦公室表示自己僅能檢驗農藥的數據,但在豆芽生產中哪些藥劑是禁用的、用量多少都沒有任何農業技術標準可依,所以無法檢驗。綜合執法局方面則表示該局主要負責執法,沒有相關技術力量對添加劑進行檢驗。而食品安全辦公室負責人也搖搖頭,“由于食品安全不是一個部門就能管好的,所以我們主要負責協調各個相關部門進行檢查和執法。至于檢驗,我們也做不了。”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溝通協調,檢查組最后商定這批添加劑將會送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進一步的檢測,主要檢驗這些添加劑的真偽,以及是否對人體有害。
檢查組方面還表示,不能確定對這些添加劑的檢測什么時候能出最終結果,但檢測結果一出來,就會及時向當事作坊和媒體進行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