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中國農藥網 來源:中國農藥網 日期:2011-05-24
日前,江蘇省丹陽市瓜農的西瓜發生大面積炸裂,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接到求助后,趕往現場進行了調查。
據有關媒體報道,專家經過現場考察認為,3月上旬至5月上旬生長期長期干旱,5月7日下午至5月8日晨的強降雨是導致裂果的主要原因。而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汪良駒認為,膨大劑使用時機不當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膨大劑只被列為丹陽西瓜大面積炸裂的可能原因之一,但自從其被西瓜“炸”到民眾眼前,就立刻牢牢地抓住了民眾的注意力,不僅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也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那么,膨大劑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否安全呢?帶著諸多的疑問,筆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膨大劑是植物生長調節劑
膨大劑的有效成分是氯吡苯脲,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首先開發,后引入中國,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山東農業大學的楊洪強教授介紹道:“膨大劑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一種,其有效成分氯吡苯脲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很強的細胞分裂素活性,可以促進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量,因而可以促進坐果和促進果實增大。由于果實的大小取決于細胞的數量和細胞的體積,在幼果期等果實細胞數量增加的時候,使用膨大劑可以使果實增大。膨大劑不光用在西瓜上,在獼猴桃、葡萄等水果上都有應用。”
實際上,植物自身可以在體內合成各種植物激素,這些激素可起到調節控制植物生長發育的作用。具體而言,植物激素可影響植物的細胞分裂、分化,植物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脫落等。而植物生長調節劑正是模仿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
“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乙烯、脫落酸,這是比較經典的五大類植物激素,最近新發現植物激素如油菜素內酯、茉莉酸、水楊酸、多胺和獨角金內酯等被稱為‘非經典’的植物激素。”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陽成偉教授說,“而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指人工合成的,低濃度即可影響植物內源激素合成、運輸、代謝及作用,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物質。”
專家不主張隨意使用
“膨大劑在早期細胞分裂期適量用一點沒有問題,”楊洪強說,但“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可能帶入有害雜質或可能存在某些未知的效用,可能有一定的風險。”
陽成偉則認為,總體而言,以植物生產調節劑為核心的化學控制技術對提高作物的生產力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但也不排除使用不當或個別植物生產調節劑本身對作物生產的負作用。
據專家透露,從植物里提取天然的植物激素成本相對高一些,而化學合成植物生產調節劑的成本則相對低一些。目前,化學合成的植物生產調節劑正是由于其較低的生產成本而得到了商家的青睞,并被廣泛使用。
楊洪強表示,從植物里提取天然植物激素是一個發展方向,但是要找到合適的植物來源,才能降低生產成本。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我國的膨大劑是從日本引進的,但日本現在已經禁止使用。“世界衛生組織對于膨大劑沒有相關的規范,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并不清楚。但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是不主張使用的。”中國農業大學的任教授說。
綠色有機食品或成為新選擇
目前,我國農業部主推的安全優質品牌農產品包括四個品牌產品,即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
“真正的有機食品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有機食品生產中化學合成的物質都被禁止使用,包括化肥、化學農藥、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都不能用。”楊洪強說,“AA級的綠色食品也不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這些食品就不存在安全隱患,不用擔心。除非監管不好,有的偷偷地用了,才會出現問題。”
關于有機食品,陽成偉則舉了一個例子:“我前兩年去過一個有機稻基地,該基地是建在高山上,其栽培有一套操作標準(包括選點、選種、施肥方法、鴨稻共作系統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從育種到大田種植不施用化肥、農藥,全部采用微生物、植物、動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病蟲的綜合防治,但其價格也比較高,一斤米要賣到十多元錢。”
顯而易見,如果消費者轉為消費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那就必然會迫使食品生產者轉為生產綠色食品和和有機食品。然而,一方面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相對高昂的價格令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對于這些食品是如何檢測、如何監管的,也有許多消費者并不能完全放心。
正如此前相關媒體報道所說的那樣,當前應當加快實施農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只有將農產品品種、產地、施肥、用藥、運輸、銷售等一系列相關信息告知消費者,才能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才能規范農產品生產,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