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第一財經日報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日期:2011-05-20
“中國養蜂業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 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是說。
在激素的作用下,一些農作物改變了自身的發展規律,諸如棉花、棗樹這些原本重要的產蜜作物,在激素的作用下,這些花的蜜腺出現退化現象,已經采不到蜜了,這令宋心仿對中國養蜂業發展前景擔憂。
蜜源萎縮
宋心仿對中國養蜂業的擔心來自好幾個方面,農藥的使用、病害、物種競爭都使中華蜂大量減少,農藥對中華蜂影響非常大,造成大量的蜂死亡。
盡管引進西方蜂種,在抗農藥方面優于中華蜂,但是從整體而言,蜜蜂的數量在下降。與此同時,蜜源也在下降。“原來南方的主要蜜源紫云英目前瀕臨絕跡。”宋心仿介紹,原本種植紫云英主要用于制作綠肥,而在如今化肥普遍使用的背景下,紫云英沒有了經濟價值,逐漸被淘汰。
而在北方,東北林區的椴樹,華北及華東、中原地區的洋槐,遭砍伐十分嚴重,宋心仿指出,一些椴樹蜜、洋槐蜜主產區已無蜜可采,而這兩種蜂蜜原本是中國產量較大、蜜質較好的一級蜂蜜。此外,人工激素的使用令一些花蜜腺退化也是蜜源減少的原因之一。
假蜂蜜沖擊
和上游生產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下游的火熱。事實上,隨著蜂蜜、蜂膠等蜂產品的藥用功效逐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其產量已很難滿足市場需求。于是,假蜂蜜開始登堂入室。
今年2月,北京“天衢源”“互潤”“醫峰堂”3個商標、6個批次的蜂蜜產品,被北京市工商局勒令全市停售。無獨有偶,3月,中國南方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對流通環節摻假蜂蜜展開專項抽樣檢驗,合格率僅為47.7%;“五一”勞動節前,中國東部省份山東煙臺一家沃爾瑪超市出現了“糖稀兌水”的假蜂蜜;4月底,山東一些媒體披露,大型超市出現“糖稀兌水”的假蜂蜜。
假蜂蜜主要是用淀粉做的液糖制造,方法大概有三種:一是用糖稀(也稱果葡糖漿、飴糖,是淀粉做的液體糖)直接制假;二是白糖水摻假;三是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劑造假。造假分子往往在假蜂蜜中兌入增稠劑、甜味劑、轉化劑、乳化劑、防腐劑、香精和色素等化學物質。
下游頻現的假蜂蜜事件,直接沖擊了行業的良性發展。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目前蜂蜜市場呈現“小、散、亂”局面,蜂業愈演愈烈的造假售假現象嚴重擾亂了國內蜂蜜市場的正常秩序,引發消費者對各種蜂產品乃至整個蜂業的信任危機,阻礙了蜂業的市場拓展,而一些產品甚至遠銷國外,損害了我國蜂業的國際聲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蜂產品的出口。
許多正規企業在拓展市場時受到很大的阻力。一位上海蜂蜜經銷商表示,由于擔心假貨,只敢做熟悉的品牌。“在我們代理的各類產品中,蜂蜜的毛利不高。因為很多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假蜂蜜的橫行打壓了真蜂蜜的價格,我們很多不錯的東西但賣不出好價格來。”
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五六年前養蜂行業便出現了老齡化現象。據宋心仿介紹,目前,中國養蜂人平均年齡已達57.6歲,面臨后繼乏人現象。蜂產品市場混亂、收入不穩定是許多蜂農退出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