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被指借政府力量推廣農藥
責任編輯:南方農村報 來源:南方農村報 日期:2011-05-06
國外農藥在中國
兩個月前,一個名為“水稻病蟲防治農藥減量使用技術示范”的項目總結會在廣東東莞召開,這是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在水稻上推廣的一項先進農藥施藥技術。雖然這個在江蘇、廣東等19個省市得到當地植保部門大力配合的項目帶有很強的政府背景,但真正的主角卻是一家跨國農藥企業——瑞士先正達。
這項被稱為“比常規用藥技術減50%以上用藥量,并能使水稻產量比常規用藥增產13%-15%”的先進技術,核心是先正達公司的三個農藥產品:福戈、愛苗、頂峰。該項目自2008年啟動以來,每年在各省區的示范面積超過500萬畝,其中“福戈”在業內享有水稻殺蟲劑“四大天王”之稱。
有意思的是,這個故事的另一面,不少國內企業人士對此頗有微詞,在他們看來,這是政府在幫企業做產品推廣,而這個企業竟然還不是本土企業,“我們覺得這是不公平競爭。”
官方高調推廣進口藥
實際上,先正達的“手段”并不稀奇。目前活躍在中國市場的世界農藥六巨頭(先正達、拜耳、巴斯夫、陶氏化學、杜邦、孟山都)都和政府保持著緊密合作關系。
近年來風頭正勁的杜邦“康寬”,在上市之初,就曾被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重點推薦;再如拜耳的“稻騰”,也享受過同樣待遇。巴斯夫則直接聘請當地農業系統農藝師幫助開拓市場,以技術培訓為名,直接向農民推銷產品。在湛江,一些縣市農技站的農藝師,幾乎就是巴斯夫的“農民培訓師”。事實上,國外企業“辦農民培訓、搞藥效示范田”等市場推廣活動,都能見到農業部門的身影。
在不少人看來,國外企業那些所謂優秀產品,能有今天的市場地位,并不單純靠效果,各級植保部門、農技推廣中心“功不可沒”。對此,德國拜爾公司華南區果樹經理陸元丁也承認,國外企業與地方植保站、推廣中心確實聯系密切。特別在2007年后,表現尤為明顯:質量和效果更具優勢的進口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常規高毒產品被禁用后,農民需要一個過程去適應,接受高效低毒產品,這時國外企業往往承擔起培訓的角色。
“這種手段很高明。”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中國,特別是在農民心中,政府最具公信力,并且能最大程度調動資源。讓政府幫忙做市場推廣,事半功倍。只可惜,這其中鮮有國內企業的身影。
進口藥被指享受特殊照顧
“這有違市場公平。”江西一家知名農藥企業負責人向南方農村報記者抱怨,農業部門運用行政指令,為國外企業管理市場,會對國內企業造成沖擊。雖然進口產品質量相對較好,但國產品種有價格優勢,應該讓農民明白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而目前的現狀,卻是國內農業系統的農藝師幾乎成了國外農藥企業的“產品銷售代表”。
不少企業人士甚至懷疑,在這種“默契”的合作過程中,進口產品成為政府特殊照顧的對象。“比如曾經的氟蟲腈禁用事件。”一位企業人士說。
氟蟲腈是拜耳公司的重要產品。2007年,甲胺磷等高毒農藥被禁用后,它被我國推薦為第一批替代高毒農藥目錄中的首推產品,被中國農民視為“殺蟲劑之王”,銷量躍居國內殺蟲劑一哥地位。以仿制見長的不少國內企業,只等專利期滿,就立刻推出自己的“氟蟲腈”。
2008年6月11日,氟蟲腈在中國的專利保護期結束,國內企業的春天馬上來臨。然而,2009年2月15日,農業部等部委聯合發布了第1157號公告:從當年10月1日起,除衛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種子包衣劑外,在中國境內停止銷售和使用含氟蟲腈成分的農藥制劑。
此舉幾乎引發行業地震。彼時超過10家已建立了原藥生產裝置的企業、499家已經獲得行政許可開展藥效試驗的企業受到影響,預計1046個氟蟲腈制劑品種被叫停。他們僅用于登記和藥效試驗的費用,總計就達數億元。
作為甲胺磷等高毒農藥的主要替代產品之一,氟蟲腈的“短命”引起業界爭議。雖然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藥械處處長邵振潤表示,氟蟲腈被禁用起碼有三大理由:首先,其對蜜蜂及水生生物毒性大。這也是農業院校專家聯名禁用氟蟲腈的最大原因;其次是防效下降,懷疑是抗性所致;第三,可代替產品康寬上市,加快了氟蟲腈的淘汰步伐。
但質疑聲一直未消:早在10年前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就警示氟蟲腈會對水生物產生危害,歐盟2004年就禁止該產品,但為何直到2009年其專利期滿后才禁用?值得注意的是,氟蟲腈被禁用不到一年,拜耳就推出了替代產品“稻騰”,這里面是否有貓膩?
對此,廣西一位農藥企業負責人如此解讀:這是幾個跨國公司利益博弈的結果,國內企業成了犧牲品。氟蟲腈專利到期,在市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需要給跨國公司的新產品騰出市場。氟蟲腈作為壟斷性產品,具有暴利。但專利期過后,國內企業勢必大規模上線,這將導致利潤直線下降。此時,利用中國的利益代言人將它禁用,給國外其他新產品“康寬”、“稻騰”等騰出空間,便是完美的結局。
不過,對于上述猜測,邵振潤認為那是不存在的事,他說,任何國外農藥在中國登記,都必須經過兩年三地的嚴格試驗,不存在特殊情況。
國內藥企不培訓農民遭棄?
對于業內存在的諸多爭議,邵振潤認為,植保站的職責是向農民推薦使用優秀農藥產品,培訓農民。產品不管國內外,都一視同仁。
“在培訓農民方面,國外企業要做得好些。”邵振潤介紹,在很多培訓會場合,植保站之所以和國外企業一道出現在農民面前,主要是國外企業常搞培訓班,有很強的培訓農民的責任意識。但國內農藥企業在這方面有待加強,“他們愿意出錢培訓農民的少,凸顯責任失位。”
對此,廣西一家知名農藥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實際上國內農藥企業也做了很多培訓工作,只是“太零散,不系統”;另外,他認為與基層農技中心合作,得不到應有回報,也是國內藥企表現不積極的原因。
國內企業不熱衷與政府合作,也被認為給了國外企業利用的機會。與農技部門合作,已經演變為國外農藥產品在國內推廣的新模式。邵振潤對此并不否認,國外公司在培訓農民的過程中,可能會推介自己的產品,但并非主流,“很多時候,我們主張的是公益性培訓。”他說,反而是國內的優秀農藥,比如江蘇安邦的吡呀酮等,中心都大力向農民推薦。
一位跨國企業人士認為,國內企業之所以不愿和農業部門合作,主要是信心不足。“他們的產品都是仿制產品,沒有競爭力。”邵振潤也表示贊同,各級推廣中心與外企合作,推廣優秀產品,對國企起到促進作用,讓他們意識到壓力的同時,努力開發能夠與國外抗衡的優秀產品。同時,借此促進聯合,淘汰那些不利于環保、不利于農產品安全的小企業、小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