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中國農藥工業網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網 日期:2011-04-01
中國農藥企業的出口爭奪戰正悄無聲息地上演。剛剛在上海閉幕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用化學品及植保展覽會(CAC),又一次成為外商和國內廠商之間爭相殺價的競技場。業內受訪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農藥行業整合已箭在弦上。
在今年的展會上,一些農藥企業以非理性報價爭奪海外市場現象愈發引人矚目。據記者觀察,正是由于國內一些廠商報價過低,才使采購商能夠以接近成本線的價格成交。
CAC不過是目前藥企血拼出口的縮影,隨著中國上升為農藥生產和出口大國,出口價格戰已經成為中國農藥產業難以回避的話題,由此導致的出口利潤縮水更讓行業苦不堪言。
作為極度依賴出口的大宗農藥品種,2010年吡蟲啉出口繼續著量價齊跌的趨勢。2009年,吡蟲啉報價曾高達20萬元(折百,噸價,下同),而目前的報價大約在11.5萬元左右,已基本跌至吡蟲啉制造成本。即便如此,在CAC展會上,仍然有企業不計成本,報出了遠低于11.5萬的價格。
出口價格大幅下滑的例子很多,金融危機以來雖然中國農藥出口總量未減,但出口價格卻逐年下降,這其中出口企業互相壓價甚至拆臺是重要原因。據統計,2008年中國農藥產品平均出口價格是6451元,2009年是4006元,而去年則僅有3986元。
“搶單”的背后源于國內生產商和貿易商難以形成合力。北京三浦百草綠色植物制劑有限公司董事長杜貴生在談及這一現象時說。
杜貴生的失望似已成業界普遍情緒。就在這屆展會上,為保證吡蟲啉出口的合理利潤,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有個別廠家率先報出了12.5萬元的出口價格,試圖遏制無序競爭的局面。但業內對此多持觀望態度。在諳熟中國農藥出口現狀的人士看來,在應對價格戰方面,尚缺少有效辦法。
據了解,如今國內有2000多家農藥企業,農藥年產量已超過200萬噸,品種集中度比較高,預計未來還將有新增產能上馬。而國內需求約在30萬噸左右,過剩量只能尋找國際市場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