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0-12-30
“買什么什么就貴 ,賣什么什么就便宜”成為這個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大國-中國的真實寫照,與此同時,中國也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曾如此表述。商務部有關人員也認為,“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
縱觀近年,鐵礦石談判,從2002年的進口鐵礦石價格已經由不足30美元漲到現在150美元左右;稀土,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出口價格卻相對低廉;原油、玉米、大豆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較高。
轉到草甘膦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草甘膦生產國,匯集全球眾多生產商,不管工藝路線是成本相對低廉的甘氨酸路線,還是相對環境友好的IDA路線,廠家都面臨一個問題,為什么合同談得總是那么艱難;利潤,在09和10年這兩年簡直就是奢望。分析現象成因,我認為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第一,草甘膦產能分布相對分散。經過08年的火爆,09年和10年相對平靜或者說更恰當的說是清淡的市場已經讓很多廠家暫別草甘膦行業。據不完全統計,10年全年有開工的產能為71萬噸,分別屬于26家,而五萬噸以上的廠家只有4家。生產廠家多,從一個方面講有利于市場充分競爭,而另外一方面,由于技術水平、銷售策略不同,市場價格難免層次不齊。規模小的企業“放貨沖市”,規模企業利用綜合優勢擠壓其他同行的生存空間……上演了悲壯慘烈的“價格戰”。而在一旁觀戰的恰是草甘膦的國際買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定價權旁落也就不足為奇。
第二,缺少國外相關登記。國際巨頭農藥公司采購中國的草甘膦后,改頭換面再以相對高的價格出售,或者出售下游水劑產品,以此獲得高額利潤,而巨頭在中國采購時,卻把價格壓得非常低。我們的企業為什么不自己出口呢?一方面,需要在目標國獲得相關登記;另一方面,獲取相關登記不僅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還有相當數量的金錢,于是中小型多選擇放棄,安心做農化巨頭的“代加工工廠”。
第三,國內市場需求疲軟,草甘膦短時間仍以出口為主。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和第一個問題有些相類似。截止到10月,草甘膦原粉出口數量10年和09年同比增加4%,這說明國外市場這兩年需求穩定。國內碩大的草甘膦產能如果在國際市場尋找不到合理的價位,那么為什么不能轉向內銷呢?答案是,國內需求量太少。雖然國家規定低含量水劑需要在11年底使用完畢,但是短時間要想改變終端農民對它的喜愛極不容易。
如果想找回“失落的”定價權,我認為,國內主流草甘膦廠家應該攜手穩定價格,形成一種互利互惠的生存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