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汪建沃 來源:湖南省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2-05-22
外來入侵物種給入侵地往往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生產的“大敵”。我國也經受過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的破壞,真可謂是“大敵當前”,人們曾經“談蠅色變”、“談蟻色變”、“ 談螺色變”。
福壽螺又名大瓶螺、蘋果螺,原產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1981年作為食用螺引入中國,因其適應性強,繁殖迅速,很快成為“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最容易辨認的特征是雌螺可以在水線以上的固體物表面產下“粉紅色的卵塊”。貝殼外觀與福壽螺相似。具一螺旋狀的螺殼,顏色隨環境及螺齡不同而異,有光澤和若干條細縱紋,爬行時頭部和腹足伸出。頭部具觸角2對,前觸角短,后觸角長,后觸角的基部外側各有一只眼睛。螺體左邊具1條粗大的肺吸管。成貝殼厚,殼高7cm,幼貝殼薄,貝殼的縫合線處下陷呈淺溝,殼臍深而寬。卵圓形,直徑2mm,初產卵粉紅色至鮮紅色,卵的表面有一層不明顯的白色粉狀物,在5—6月的氣溫條件下,5天后變為灰白色至褐色,這時卵內已孵化成幼螺。卵塊橢圓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齊,卵層不易脫落,鮮紅色,小卵塊僅數十粒,大的可達千粒以上。卵于夜間產在水面以上干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如莖稈、溝壁、墻壁、田埂、雜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發育3—4個月后性成熟,除產卵或遇有不良環境條件時遷移外,一生均棲于淡水中,遇干旱則緊閉殼蓋,靜止不動,長達3—4個月或更長。
福壽螺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餌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棲息于池邊淺水區,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莖葉上,或浮于水面,能離開水體短暫生活。最適宜生長水溫為25~32℃,超過35℃生長速度明顯下降,生存最高臨界水溫為45℃,最低臨界水溫為5℃。福壽螺食性廣,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螺類,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歡吃帶甜味的食物,也愛吃水中的動物腐肉。當沒有更多食物時會食漂在水面的微小物質(身體倒過來用足運動沾物取食)。雖然是水生種類,但它可以在干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中“潛伏”度過6~8個月。一旦爆發洪水或被灌溉時,它們又能再次活躍起來。
福壽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農作植物,可造成嚴重減產,是名副其實的水稻殺手。另外福壽螺的螺殼鋒利,容易劃傷農民的手腳,大量糞便能污染水體。因每只雌螺可年產卵萬粒左右,繁殖量驚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種滅絕,極易破壞當地的濕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我國湖南、廣西、四川、重慶等地都曾遭受福壽螺的嚴重危害,不斷上演“人螺大戰”。
為了避免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悲劇重演”,我們應該從“源頭”抓起,嚴格把好“引種”、“檢疫”關,確保生態環境“安全”。